荔园经济讲坛系列(一):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2020-02-10 00:00
812次阅读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思考


——锺 坚 教授


作者介绍


钟坚,男,1965年出生,江西万安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二级教授,经济学、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1997-2002),深圳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2002-2006),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4-2008),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2006-2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2006-2011),中共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2006-2014)。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范围爆发,给我国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面就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发表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以求教于各界同仁。


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防控新冠疫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成本。由于新冠病毒的隐匿性、传染性和救治难度远非SARS可比,导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和冲击面大大超过2003年的SARS。截至2020年2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累计报告确诊77262人,造成2592人死亡,给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疫情面前,生命高于一切。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甚至实行战时政策,有力调配和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阻击和防控新冠疫情。截至2020年2月2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9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255.2亿元。当然这些措施和投入是必要的和及时的,并取得防控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增加财政赤字,加大财政风险。

2、对中国制造业及其就业的影响。一方面,制造业本身会因为复工延迟、流通减速等原因,造成短期的生产滞后;另一方面,由消费、服务、进出口领域的不利影响也会传导到制造业,会反应在制造业订单量、库存量的减少、用工困难、成本上升。由于春节前后是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淡季,企业普遍停工减产,市场活跃度减弱,但如果疫情在较短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制造业不能全面复工,将会严重冲击我国的制造业及其就业。最坏的情况是,造成一定时期制造业企业大量减产、停产、倒闭和员工失业。

3、对中国服务业及其就业的影响。本来春节前后是中国服务业的传统旺季,疫情的爆发对服务业的打击远大于制造业。封城、封路、封区和限制人口流动对于疫情控制是十分必要,并取得明显效果。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却是雪上加霜。服务业是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领域,其中交运、餐饮、酒店、旅游、商业、快递、电影、家政、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冲击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前后这段时期,中国服务业(与疫情防控有关的服务业除外)几乎被迫按下暂停键。

4、对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的影响。疫情期间,由于防空需要和大量员工返工推迟,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不少地方暂停房地产行业销售活动。更重要的是,疫情造成居民房地产投资和购房意愿大大压低,有可能对中国房地产造成长期负面影响。最坏的情况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没有因中美贸易战而破裂,却让新冠疫情给弄破了。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打击。

5、新冠疫情及其叠加因素不可忽视。一是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二是长期金融宽松政策带来的金融乱象。三是房地产业泡沫的巨大隐忧。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的换挡期、调整结构的阵痛期和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关键期。五是中美贸易战带来巨大压力。六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尽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需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和打算。

6、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重创,2020年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2020年经济会不会出现负增长,还有待观察。二是就业。如果疫情不能较快结束,经济不能尽快恢复,2020年有可能出现大量失业现象。特别是2020年8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三是物价。2020年,受疫情、经济放缓和金融政策放松的影响,有可能出现居民消费价格(CPI)较快上涨(2020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远高于2019年全国2.9%的物价水平)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的情况。


二、几点建议


1、加快完善突发重大疫情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机制。我们没有从历次重大疫情灾害特别是非典中吸取足够教训,不能治好伤口忘记痛。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权责相符的分级报告、信息公开(讲真话)、及时预警和奖惩分明的机制,明确各级主要领导和主要专家的权力和职责,杜绝权责相互推诿、无人决策负责的现象产生。特别是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在真实信息披露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议事后对这次新冠疫情没有得到及时预警和防护展开调查,追究责任者的责任。

2、加强对病毒基础性研究和公共医疗体系建设。一是增加投入,加大对传染病毒及其防疫的基础性研究,遗憾的是SARS完后,我们没有继续加强对SARS及相关病毒的研究。二是加强对传染病医疗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城市、大区域,要加强传染病隔离治疗备用医院建设(平时作为普通医院,疫时作为战地医院集中收治传染病患者)。三是加强区域医疗设备和防疫物资(如医用防护服、防护口罩、眼罩、防护面屏、隔离衣等)储备基地建设。

3、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重大疫情灾害的风险分担和融资机制。长期以来,对于突发重大疫情灾害从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到灾后补偿全部由政府包揽,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及社会捐赠,采用的是事后补偿模式,几乎所有的风险都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和社会力量运用严重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具备集中力量应对少数突发重大灾害的能力,但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资源配置效率低、透明不高、滋生腐败等问题,高度依赖政府和财政的救助机制将面临巨压力,难以为继。建议借鉴有关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加快构建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多元化手段并行的风险分担和融资体系,提升抗击重大疫情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科学客观研判。对于疫情面前,广大百姓保持信心当然很重要。但对于决策和施政者而言,却要保持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盲于乐观。这次严重疫情不仅短期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将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长期影响。特别是要研究疫情及其叠加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会不会有影响,影响有多大,会不会造成中国经济“硬着陆”。尤其是疫情对中国房地产影响有多大,房地产泡沫会不会破灭,如何积极防范和逐步化解。我认为即使没有爆发这个疫情,中国经济就已经走在下行轨道(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这么高的速度,试问驾驶汽车要换挡,不踩刹车降速能做得到吗、安全吗?经济结构调整换挡也需要把速度降下来。)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性降速,是长期经济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目前才刚刚开始。中国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处于发展的风险期。

5、深刻反思和检讨我们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才是正道。过去40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高速发展是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的。一是生产资源消耗和浪费巨大。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正常水平(一般不超过25%),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却高达83%。这说明资源利用率底,投入大,产出低,生产浪费大。二是生活资源浪费大,每年餐桌上的浪费就不得了,过于奢侈(看看日本的餐桌,定食小量,对食物的敬畏和珍惜)。三是牺牲安全的生产方式(如农药、剧毒除草剂、激素养殖、转基因等)。四是野生动物成为盘中餐,严重侵犯自然和破坏生态平衡。五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发展速度。填海造地、填湖造地、毁林造地的现象并不鲜见,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状况令人堪忧。这些不但对发展无益,而且对人类生存构成的严重威胁。中国5000年不需要南水北调,为什么现在需要三条线南水北调,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值得反思。追求发展和美好生活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敬畏大自然,珍惜每一份资源和生命。如果自信能够人定胜天,必会自食其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好:“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6、对当前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是要继续做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疫情不结束,疫情防控工作就不能放松。疫情不结束,就难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压缩政府行政性开支,杜绝地方政府某些所谓的“面子工程”和“形象贡献”,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公共民生,兜牢民生之底。四是适度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五是建议更多用税费减免(少用政府资金补贴)的办法支持企业发展。需要一次大规模减税。六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开放更多的行政垄断行业,为民营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七是放松对企业管制,打破准入限制。强调减少审批,尊重市场,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政府减少微观干预,加快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议取消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各类名目繁多的、影响市场价格信号的优惠政策。八是谨防疫后地方政府乱作为乱投资,避免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公共民生除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九是要抓紧谋划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和延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完善我国地区梯度发展战略和布局。目前我国经济和就业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占大头,一旦这些地区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全国的全局。我们认为,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鼓励个人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创业就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免。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来推进“一带一路”工作。我们一些东部沿海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什么撤离中国到东南亚地区去投资,而不去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值得我们反思。十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一是高度重视每年8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