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经济讲坛系列(三):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2020-03-10 00:00
755次阅读

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高密度高流动性超大城市深圳的探索与启示

——段杰

作者简介


段杰,女,理学博士,副教授,民盟盟员,甘肃省兰州市人;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人文地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区域经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民盟广东省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民盟深圳市委高教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地理与经济地理,主讲课程:《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本科生),《经济地理》(研究生、本科生)。出版专著1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参编专著多部:《创新地理学》,《文化科技蓝皮书》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广东省社科项目1项,主持深圳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深圳市横向课题多项,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担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京审计大学学报》、《经济地理》等期刊匿名评审人。)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对国家、区域、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样也会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已获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又一次发挥先锋城市、创新城市的示范作用,为超大城市应急治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01

高密度高流动性超大城市易发生迁移扩散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超大城市是指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目前全世界有40座左右的超大城市,构成全球经济命脉的中枢。目前,我国已有10个超大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广州、深圳、哈尔滨、苏州和武汉,都是国家或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认为:“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500万左右,外来人口占90%以上,形成包容、开放、富有创造性及多样性的移民文化。2018年的一份数据显示,深圳是中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跨区域和城市的人口流动,增加了病毒携带者在不同地域空间迁移扩散的可能性,也容易导致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大规模爆发。从2020年1月10-23日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来看,武汉人口迁出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湖北其它地区,其次为河南、湖南、江西、广东等省份。由武汉流入人口较多的省市,相应的确诊人数也较高,也为迁入地的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挑战。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资源要素不断向大都市区集中;人口集聚在推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从感染人数来看,湖北以外的重庆、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温州等大都市最高。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和城市高密度发展,使得疫情的接触蔓延扩散危险度提高。

02

信息发布公开透明,防疫措施精准管控

超大城市中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及服务高度集聚,不断重构城市的功能和空间。防疫期间各大城市普遍采取 “封城”、“封小区”和“隔离居住”等防控措施,限制了城市人口的高流动性,但也对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生活用品配送、应急物资流通带来极大的障碍。如何利用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进行精准管控,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尽可能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城市应急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作为中国第一个创新型城市试点,也是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防疫难度相当大。百度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是全国最热门迁入地,深圳市的外来移民人口中,湖北人占了12.6%,大约有150万人。在疫情发生初期,深圳市的输入型病例增长很快,居于全国前几位,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疫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月20日,广东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出现在深圳。当天,深圳市就发布了首例确诊病例的轨迹、症状等信息,并告知市民,政府正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市民个人防护指引也同时公布。1月23日,广东省首批启动一级响应。随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发布确诊病例详情(年龄、籍贯、活动过的小区或场所),并形成制度。在防控疫情方面,深圳在信息发布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尤其公布小区场所是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突破,走在了现行法律的前面。一方面满足市民知情权,另一方面通过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督促物业及社区等部门群防群控,同时深圳出台“史上最严”的社区联防联控措施,包括所有小区100%实行围合封闭式管理,出入口处一律设立检查登记卡、出现确诊病例的住宅楼单元一律实行14天硬隔离等19条措施,采取社区网格化排查办法,遵循“非接触式服务”原则,进行精准施策,守护城市的健康与安全。

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数目众多,产业集群发展已走上快车道。在疫情防控中,这些企业也走在前列。华大基因在1月底就将10万份检测试剂盒成品发往武汉。国产汽车品牌比亚迪打破行业壁垒,在2月初宣布生产口罩和消毒液,口罩日产量达到500万只,消毒液日产量30万瓶。为推进复工复产,大疆科技出动多架无人机,对深圳龙岗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消杀,覆盖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在交通物流、社区管控、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智能制造、大数据计算、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影子。

这次疫情对大城市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运用大数据分析比较,深圳各项工作都位于各大城市前列。

03

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稳步推进复工复产

应对人口流动,推进复工复产,政府、社区和企业必须通力协作。从百度迁徙大数据看出,珠三角地区以省际人口流动为主;全国热门迁入地(目的地)是深圳市、东莞市和广州市,迁入人口数量分别占全国迁入人口总量的3.53%、3.21%和3.16%,复工潮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尤其制造业就业岗位极多,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大,而两大城市群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反应也是相当敏锐。

据估算,春节假期结束之后将有1200多万人陆续返回深圳。如何科学防控、有序应对?深圳市政府出台了返程高峰期间疫情防控专项方案,提出返深网上(“i深圳”App)提前申报,充实交通检疫力量,加大排查力度等18条具体措施;引导各单位延时、错峰复工。一方面对各类企业复工实行严格的报备制度,另一方面也出台了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的措施,让企业安心复工。政府与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包车、包专列、甚至包飞机接送员工返深, 城市正在逐步恢复活力。据中企联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7.08%,产能利用率近60%。

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疫情导致全球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涉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数据,日产、苹果、现代汽车、奔驰中国、日立电梯、富士康、本田、上汽通用、三星……众多大型跨国公司都因为疫情被迫停产或减产。作为全球工业品领域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电动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最大的机床市场,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也是最大的电气产品市场……中国的工业产业链不断吸收来自于世界巨头们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然后又源源不断生产各类产品输送至全球各个角落。因此优先复工、有序复工势在必行。这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是全球的共同任务,更是体现中国的责任担当。

随着后疫情期复工企业增多,感染风险增加,要坚持企业不发生疫情的底线,推进有序复工复产,强调安全生产。大企业防护条件较好,可以优先复工,对于生产防疫防护物资企业应实施重点保障。大中型企业可实行政府、企业、社区联动策略,确保顺利生产。小企业员工数量多、防护措施难,要强调社区管理网格与社区治理性。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模式,大力发展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业态。

此次疫情的发生再次为城市的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树立起与风险共生求发展的理念,保障安全中发展、发展中安全。比尔•盖茨在TED演讲中指出,面对大规模病毒的爆发,“全世界都没准备好”。建设安全健康的城市,不是被动应对已有的危机,而是要先行一步,为未来的可能危机提供预案。在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应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韧性城市共享共建共治的服务水平。城市政府内部应明确职能划分,提升部门间、上下级协作联动体系,政府与公众之间应达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而社区作为基本社会组织单元,也是基层抗灾第一线,应是有韧性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将是多方协作规划的重要突破点。